<th id="wcay7"><ruby id="wcay7"></ruby></th>
    1. <code id="wcay7"></code>

      <samp id="wcay7"></samp>
    2. <mark id="wcay7"><acronym id="wcay7"><nobr id="wcay7"></nobr></acronym></mark>
    3. <label id="wcay7"></label>
      1. <p id="wcay7"></p>
      2. 新聞動態
        你所在的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動態 > 新聞動態新聞動態

        華悅總經理竇祖融接受搜狐關于“中國預制裝配式住宅前景”采訪

        2015年04月09日


        下文轉載搜狐焦點網  作者:姚瑤  鏈接:http://news.focus.cn/gz/2015-03-22/6128213.html


                        預制裝配式的“未來住宅”,中國走到了哪一步?


        前幾日,一段“19天建成57層高樓”的視頻在網絡上瘋轉,也使得“搭積木”式的裝配式建造模式、乃至住宅產業化再次進入大眾的視線并且飽受質量方面的質疑。對此,搜狐焦點網走進萬科住宅產業化實驗基地以及施工現場,探秘住宅產業化進程中“未來建筑”的初形。

        “搭積木”的裝配式建筑

        提到“住宅產業化”,人們往往會聯想到日本、歐美等發達國家用吊車搭積木一樣蓋房子:將凡是能在施工現場分解出來的部件,都事先在車間的生產線上按照統一標準做好,然后,運到工地像“搭積木”一樣組裝起來。買下一座小洋房,等待20天,至多3個月,就能住進去,也不用擔心房型變形、墻體傾斜開裂以及漏水等問題。

        這部分事先做好的部件,叫“PC構件”,是英文Prefabricated Concrete Component的縮寫,即“預制裝配式住宅混凝土構件”的簡稱,是實現住宅產業化的重要途徑。

        在廣州的萬科金色夢想小區的施工現場,我們真真切切地看到這一“搭積木”的過程。

        現場施工員首先通過放線確定好PC構件的位置,然后利用塔吊進行構件吊裝。吊裝時,使用特制鋼扁擔,通過鋼絲繩及吊環與構件連接,利用塔吊吊臂勻速提升并緩慢向樓面轉動。到達樓面后,安裝工人通過攬風繩、調節螺栓進行構件安裝就位。一塊PC凸窗的吊裝大約需要15-20分鐘,需要1名指揮人員和3個吊裝工人。

        萬科金色夢想小區,工人正在吊裝一塊PC凸窗

        由于減少了傳統施工現場的鋼筋綁扎、模板支護、混凝土澆筑等環節,安全隱患隨之減少,塵土飛揚情況也減輕不少。在萬科金色夢想小區,到處干干凈凈,基本不見傳統工地“烏煙瘴氣”的場面。

        而此前在萬科PC構件實驗室里,我們看到這些PC構件的制造過程:用金屬模具在“模具加工線”上開模,然后在“PC加工線”上,把混凝土倒進模具澆筑完成。這一技術還運用在園林景觀上。在實驗室車間的外面,我們看到一塊塊混凝土制成的預制塊,有仿大理石的,有仿木紋的。

        據工程師介紹,此前有國內3D打印合作方找到他們,想為他們“定制”構件,成本也比較低。結果一試,成品非常粗糙,完全不能用。

        標準化鋁合金模板:讓你家的墻面更平整

        傳統的房屋建造過程中,主體結構施工的模板是木制的。隨著技術的發展,鋁合金模板和鋼模板陸續被開發商使用。傳統木模施工技術更多依賴于工人的手藝,精細度與穩定性較差,鋁模則通過系統配模及現場標準化作業,能到達到較高的精度及保證質量穩定性。

        最主要的是,傳統木模在澆筑混凝土時容易脹模漏漿,結構垂直平整的精度較差,后續需要較厚的抹灰層進行找平,容易出現空鼓開裂的質量隱患。而鋁合金模板,模板強度及精度高,可以省去抹灰找平工藝,減少空鼓開裂的情況。

        鋁模也有局限性。當建筑物的戶型結構無法做到標準一致時,木模板可以現場切割加工,而鋁模板的就無法實現這一點。對此,現場工程師解釋道:“萬科的標準化戶型都是經過調研分析,考慮建筑物通風、采光、保溫等性能,結合客戶的需求導向,進行反復論證修改,盡可能地為客戶提供滿意的產品?!?/span>

        預制內隔墻:讓施工變得輕松環保

        在帶我們到房子里去看“預制內隔墻”的路上,現場工程師用“干凈的廚房”來比喻萬科施工現場:“我們也想在安全、干凈、整潔的環境里,為工地的工友們提供安全舒適的環境,這樣也能促使建筑質量得到提升?!?/span>

        預制內隔墻是由工廠預制,現場拼裝,也就是說,根據戶型進行排板,在工廠生產后,運到現場,一塊塊拼起來。好處在哪呢?現場工程師介紹,首先,墻板垂直平整度精度高,誤差大約在3毫米左右,精度的提高可以省去抹灰找平的工藝,從而減少墻面空鼓開裂等質量隱患,并且,墻板輕質高強,便于施工,施工時僅需兩個工人進行作業,工效高,可大約縮短一半的工期;其次,預制內隔墻在抗震、防火、隔音等方面也達到了國家規范的要求;再次,輕質墻板采用了部分建筑廢料,屬于綠色環保的材料。

        中國的裝配式住宅參照了什么樣的標準?

        早在60年前,中國建筑業已經開始采用多層預制裝配剪力墻結構(俗稱大板結構)。不過,由于當時預制裝配技術不夠成熟,建筑材料標準較低,使用過程中出現隔音效果差,外墻滲漏等問題,在唐山大地震時暴露了抗震性能差的詬病,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北京地區的預制裝配住宅逐漸被現澆混凝土取代了。

        日本也經歷過慘痛的地震傷亡教訓,而模塊化住宅的建造正是從1995年神戶大地震后得到普及推廣。當時,震中兵庫縣實施了“不死鳥”計劃,要求建筑物遭受8度地震不倒,日本政府也提出了“零死亡”計劃,后來,抗震性能卓越的輕質材料等各種先進的防震手段被廣泛應用。2011年日本遭遇了人類觀測史上最高級別的大地震,還伴隨有特大海嘯的襲擊,事實證明,日本建筑經受住了9度地震的考驗。

        在采訪中,搜狐焦點了解到,給廣州萬科裝配式住宅項目做設計咨詢的華悅設計院負責人竇祖融博士,在東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指導老師鹽原等教授是日本裝配式結構分野中的權威專家。日本現行的、適用于超高層裝配整體式結構的技術規范,就是由鹽原等教授主編。竇博士學成回國后在萬科建筑研究中心工作,主編的深圳市地方規范,已于2009年開始實施。據介紹,在行業規范和廣東省規范尚未出臺之前,廣州市的裝配式住宅建設標準一直參照的是深圳地方規范。

        2014年10月1日起,代表國家行業標準的《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范》開始實施,這本規范,竇博士也是編委之一。廣東省的地方標準目前仍處于“送審稿”階段,據主編廣東省建筑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徐其功透露,這本標準也“很快就要批下來了”。

        徐總還告訴搜狐焦點,我國規范是總結現有的成熟經驗后才形成的,在沒有形成統一規范之前,項目會由主管單位組織專家組進行論證,然后能通過施工圖審查。據竇博士介紹,當年萬科就是先組織安排了大量實驗、中試,然后再以這樣方式做了一些試點項目,最后把這些成熟經驗匯總,編制了深圳市的地方規范。

        值得注意的是,徐總介紹,房子是否滿足抗震性能目標,是在圖紙設計階段就已經完成了,接著會有具備施工圖審查資質的專家組進行圖審,圖審過了,說明設計是達標了,接下來就是施工是否按圖紙完成,施工過程中會分部分驗收,混凝土、墻板、鋼筋、裝修、水電、消防等,每個部分驗收完后又要通過總的驗收,所有過程都通過后,房子的抗震就是達標的。

        這些住宅是否抗震、防水?

        從全球的重大地震災害調查中可以發現,95%以上的人命傷亡都是因為建筑物受損或倒塌所引起的,而一棟房子的抗震性能主要取決于承重梁柱。

        搜狐焦點從萬科工程師處了解到,在廣州萬科的住宅項目中,是采取“內澆******”體系,承重的剪力墻和梁柱是用傳統的鋼筋混凝土現澆而成,能承擔各類荷載引起的內力,并能有效控制結構的水平力。而所采用的PC凸窗、預制內隔墻等都只是非結構構件,不會影響樓房的承重能力,而且預制件和現澆部分有鋼筋連接,整體上也很牢固。

        徐其功告訴搜狐焦點,在某些部位,裝配式結構的抗震要求比傳統現澆方式會更高些。目前在編行業規范中,是要求連接部位的抗震性要比傳統現澆構件的抗震性能還要好。

        業內有專家質疑,預制件之間縫隙的防水問題難以處理。對此,萬科工程師解釋道,PC凸窗是用現澆結構連接起來的,預制件有預埋鋼筋,和現澆部分是互相咬合的,所謂的“縫隙”已經由混凝土液蓋住;預制內墻是用了粘合劑,經過了接縫處理,至于衛生間,也是按國家規范做了防水處理,比如用了防水涂料。

        徐總告訴搜狐焦點,房子容易漏水的地方是窗戶和磚墻之間,現在PC凸窗是在車間生產線上就已經裝配好了,這就意味著,以前漏水的問題80%就解決了。而且傳統磚墻外立面會貼裝飾性的馬賽克或瓷磚,質量不好的話有可能掉下來,預制墻板就把這個問題給解決了。

        預制裝配式的“住宅產業化”在中國走到了哪一步?

        針對網絡上瘋傳的“19天建成57層高樓”的視頻,業內有專家認為,達到這樣的速度,是需要24小時白天黑夜連軸轉,安全質量難保證,再有,基礎工程時間也沒算在內。對此,萬科工程師介紹,萬科廣州住宅和該遠大“小天城”項目從技術到預制率都不一樣,“小天城”預制率達到了95%,而萬科的預制率只有10%,大部分還是用傳統的現澆混凝土建造,尤其是抗震的承重剪力墻和梁柱。

        在廣州萬科東薈城、歐泊項目的部分樓棟,目前只有凸窗、樓梯是采用預制構件的工藝,預制率大約10%,工效沒有明顯提升。據介紹,如果能實現100%的預制率,所有的前置工作都在工廠車間里完成,現場只需要拼裝的話,節省的時間將會很可觀。

        目前,住宅產業化在發達國家普及率較高,尤其是日本,接近70%左右的住宅均采用工業化建造方式,預制率到達60-70%左右。國內大城市中,北京和上海,住宅預制率可達40-70%左右。

        上海浦江瑞和新城5.15萬平米的保障房,是國內首個高預制率住宅項目,預制率達到50-70%,已于去年竣工。北京首個“住宅產業化”超六成的工程——通州區馬駒橋公租房將于今年10月交付,整個工程的疊合板、樓梯、陽臺板和部分內外墻,約60%的零部件實現產業化預制。經統計,工地上的沙塵和渣土分別減少38%與46%。

        成本和政策問題倒逼中國住宅產業化進程

        隨著人口紅利淡出,依靠廉價農民工建房的道路已漸行漸窄。自1999年住宅產業化正式提出,已經進入第二個十年,但由于房企參與度低、產業鏈不成熟、成本居高不下、缺乏政策有力扶持、市場質疑聲不斷等原因,我國住宅產業化進程仍顯緩慢。

        首先,住宅產業化的每一項都會增加成本。價格是市場定的,增加的成本只能由開發商自己承擔下來。

        “如果PC凸窗、鋁合金摸板和預制內隔墻三種一起用的話,大概每平米要增加3~4百元的成本,其中,鋁模和預制內隔墻的成本增加相對較低,PC凸窗的增量成本大約是這兩項的10倍左右?!?據了解,由于成本原因,萬科采用工業化建造的項目,也是選擇性的采用,暫未全面推廣應用。

        目前,中國的住宅產業化進程大約相當于日本的八十年代。而成本太高、產業鏈不成熟是其中最大障礙。尤其是PC構件,由于生產規模小,不僅選擇余地少,還需多繳納17%的構件生產增值稅,產品只能維持高價位。據了解,在珠三角生產PC構件的工廠雖多,但主要供應香港和日本,一方面這兩個地區住宅產業化程度更高,需求量更大,另一方面,城市發達程度更高,出價方面更“大方”。

        雖然為了工藝革新、環保嘗試以及更實際的縮短工期的需要,一些開發商表示還是愿意去做這樣的事情,比如說,本月萬科聯合了北京住總、北京住宅建筑設計研究院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合作發展住宅產業化,但目前更多內地開發商還在觀望中。

        其次,相關的國家標準和政策制度也還未得到規范。業內人士不止一次呼吁,應營造完善的政策和制度體系。作為全國唯一一家制定住宅產業化的技術標準單位,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的專家表示,住宅產業化的相關技術標準已經在編制過程中,會把一些比較成熟的、完善的、適宜的標準結合起來。不過,政策補貼和獎勵機制仍未成熟。

        目前,北京、上海都實行了一定的獎勵。例如,北京在2011年就發布政策,以容積率和住房面積獎勵方式,吸引房企參加,對于積極推廣應用經權威部門認證的產品和技術的企業,在財政和融資方面都給予優惠和傾斜。上海于2013年就已發文,把PC住宅變成硬性指標,2014年,對“裝配式住宅面積”的比例提高到30%,還根據預制率高低給予專項資金支持,對滿足條件的PC商品住宅還給予不超過3%的規劃建筑面積獎勵。深圳對2015年起新出讓住宅用地項目和政府保障房必須采用住宅產業化方式建造,到1/3層數提前預售、獎勵3%建筑面積。

        只有廣州,這一步還遲遲未邁出去。


        视频一区二区精品的福利